当前位置:首页 > 流芳家谱 > 家谱收藏 > 家谱名称
流芳家谱

黄姓家谱

作者:   时间:2014-12-22

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黄氏宗祠

祠堂位置
    江边黄氏宗祠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围自然村交界处,占地面积654平方米。据《江边黄氏族谱》记载,江边黄姓先祖南宋时因战乱从江夏(今湖北汉口一带)几经周折南迁定居于江边,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0年),族裔黄学伊中举出仕为官(官至江西抚州通判),倡议之下,兴建黄氏宗祠。清咸丰九年(1859年),族人黄龙韬因征剿太平军有功,受朝廷封赏后,对祠堂进行重修。祠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抬梁式混穿斗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庭院式设计,使用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具有早期珠三角建筑文化特色。祠内保存有明朝海瑞题赠的楹联(仿制品)一副,有黄学伊题书的正门牌匾,有清光绪皇帝嘉奖族人黄龙韬为“振威将军”的木刻圣旨,还保留有一批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工艺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黄氏宗祠于1992年由江边村村民集资进行了修葺,1998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源流
    据江边黄姓《卜卿公家谱》记载,倡议兴建黄氏宗祠的是族人黄学伊。黄学伊是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举人,中举后初任琼山县(今海南省内)教谕,后任江西抚州左堂、通判。琼山是名臣海瑞的家乡,黄学伊在琼山任职时便很欣赏当时未有“功名”的海瑞(1514-1587)。海瑞中举(1549年)出仕的几年后,黄学伊又与他同在江西一带为官,黄学伊在抚州任通判,海瑞在附近的兴国任知县,二人交往甚密。明隆庆六年(1572年)夏天,海瑞曾在黄氏宗祠住了一个多月。当时海瑞已被罢官,专门从琼山来探访闲赋在家的黄学伊,就近入住祠内。期间为黄氏宗祠书题楹联一副:“匡弼王公葵悃日倾沾雨露;忠诚赤子铎声时振彻云霄”。
    黄氏宗祠首次重修是清咸丰九年(1859年),与族人黄龙韬有关。黄龙韬(1814年—1894年)清道光丙午(1846年)科武解元,任广州府台兼南(南雄)韶(韶关)连(连州)总镇,因征剿红巾军(何六起义军)、太平军有功,受朝廷封诰“振威将军”。为光宗耀祖,于咸丰九年(1859年)对祠堂进行重修。
黄氏宗祠正门是斗拱牌楼,属当时朝廷准许方可建造的一种高规格建筑。缘何获准建造排楼,在族谱之类未见记载。民间流传的说法是:黄学伊托海瑞帮忙,朝廷批准建造。
    新中国成立后,黄氏宗祠曾一度成为东莞第七区政府的会堂、放电影的场所,稍后又改作榨糖、碾米、榨油作坊。1959年夏天,东江河水急涨,祠堂的木料、牌匾包括海瑞题书的一副楹联木匾(硬木,长约4米、宽约0.4米)被作为抗洪应急物资,加固东江堤围险段,决堤时全部散失。文革期间,祠堂的牌匾、木雕及工艺构件被视作“四旧”,大部分被毁。1992年,江边村民自发集资对祠堂进行重修。
祠堂结构
  江边黄氏宗祠坐南向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式设计,内置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黄氏宗祠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带有明显中原建筑文化色彩和早期南方建筑的特征。祠内保留有明江西抚州左堂黄学伊题书的“起凤”正门牌匾、海瑞题赠的楹联(仿制品)一副,有清光绪皇帝嘉奖黄龙韬的木刻圣旨残件,还保留有一批精细的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祠堂头门斗拱式牌楼,属于当时较高规格的建筑。

四川省自贡市艾叶镇黄氏宗祠

祠堂位置
    艾叶黄氏宗祠位于自贡市贡井区艾叶镇。艾叶原属荣县,1939年9月(民国二十八年),成立省辖的自贡市时,随贡井划入自贡市。
祠堂源流
  艾叶黄姓是贡井荣边乡厅房坳“黄氏宗祠”的分支,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由湖北麻城入川的(一说是广东迁来)。艾叶黄姓分为五方堂和庆余堂两个堂系,每年清明节,艾叶黄氏宗祠都要派代表去厅房坳祭祀祖先。艾叶黄氏宗祠的祠名叫“尔锡公祠”,是黄氏族人族居之所,民间一般称之为“黄宜堂”或“黄泥塘”,祠堂名反而不大为人所知。祠堂上起“大堰塘”,下止“观音阁”,跨两里之距,占地约千余亩。
    辛亥革命前夕,同志军的人找黄氏名人、大盐商黄敦三说:“同志军有人要来打起发(抢劫)。”黄敦三有些轻蔑回答道:“狗屎蜂造不起列子(蜂巢)的!” 次日,“打富济贫”的同志军结队赶到黄宜堂,抢劫之后,将祠堂付之一炬而后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旺,从午夜烧到翌旦拂晓,全堂烧毁殆尽,空留荒野。
    1912年,由黄敦三聚资,花费三万七千余块银洋,历时两载,在原址重筑新祠堂。重建后祠堂的规模不足之前的五分之一,黄敦三及后人仍居于此,其余十二房族人,于火灾事后,散居于洪江井、洪珠井、天龙井、贡井老街子、烂码头、韭菜嘴及乡下等地。
    这支黄姓在贡井是大族,知名人士有黄敦三(大盐商)、黄象权(同仁社的总舵把子,贡井场联处主任)、黄国初(民国时期自贡市二区区长)、黄维新(民国时期自贡市五区区长)、黄利翰(字玉书,上世纪二十年代延请德国工程师在贡井兴办自来水(白水)公司)、黄庆宣(笔名山青,自贡市书法家协会副会长)等。上世纪四十年代,尔锡公祠的首人(宗族内选举产生的负责人)是黄象承(贞庆)。黄氏族人的字派取自一首诗,有“阁正天兴,元亨利贞,蕴和荣耀,……”等字辈。黄氏宗族曾在贡井街上井神庙旁修建了会济善堂,赈济穷苦人。
    1950年,尔锡公祠被政府没收,做过粮库、公社、乡政府,现在是一家玻璃钢厂。祠堂花岗岩大门框上,当初雕刻的楹联还清晰可见:宗祏有灵还汉颍一家禋祀,本源无恙看陂塘千顷澄清。

浙江省云和县南洞村黄氏宗祠
    黄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浙江省云和县云和湖畔南洞村,该宗祠在村落的至高点,俯视全村,已荫佑了十余代裔孙的安祥,屋后大片的古木是涵养宗祠的脉血。宗祠大门上方悬挂铜色的金属牌匾,魏体书“黄氏宗祠”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的苍劲辉煌。走进大堂,正面是四块大型的古铜色金属牌匾,在烛光中熠熠生辉,庄严肃穆的气氛油然而生。正堂上方魏体书“宗功福远”四个大字,正中宋体书“天地君亲师三教会上万亿圣贤莲台座位”,两侧对联为“香烟篆就平安宇,烛影开成富贵花;神赐恩波流第宅,人逢瑞气发祥光”。两侧立柱贴满红纸手书对联,体现了黄氏的精神文化传承,其中有“读书明理知天下,通史求真鉴古今;处世尤记宗祖德,贻谋惟望子孙贤”。
祠堂作用
    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祠堂源流
    南洞村位于云和西北边沿处,北邻松阳,西接龙泉,海拔600余米,为云和黄氏最早的发祥地,至今无外姓家族,黄氏谱载:清康熙五十六年自闽才溪迁本南洞开创兴居。江夏堂黄氏以悠久的精神文化传承名赫海内外。从战国、东汉、后唐、宋、明、清直至新中国,黄氏人才辈出,有史可查为相封候者十人,其余不胜数。其中家喻户晓者有:七十四世祖歇公,列王封“春申君”,今上海乃公之封地,故又名“申”;七十五世祖灞公在汉高祖时,领兵四十万入咸阳,楚王(项羽)虽有拨山之力亦不能胜;唐昭宗时百十九世祖峭山公有济世之才,封千户候、奎章阁大学士,累官工部尚书,创和平书院(现存于闽邵武),三妻各生七子,南洞黄氏乃第九子“化公”之后;新中国闽之才溪乡,“九军十八师”黄氏占半。
    寻找一处传统文化脉络的节点,黄氏宗祠是最好的聚焦。来到云和湖峡谷的端点—库北,沿着九曲十八湾的盘山路,高处远眺,绵延起伏的山脉层峦叠嶂,擦肩而过是峭壁飞瀑,银练直下之处,逃不过扑面而来的点点露珠。来到南洞村,映入眼帘的是依山而建的层层排楼,古色的木窗、土墙、石阶构成一个弧形的村落,仿佛与大山一体自然生长,融合得完美无缺,古朴典雅的风格把时间推前了两个世纪。环顾四周,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水口一排水杉高耸入云,如忠实的门神“神荼、郁垒”,守卫了村落三百年的安宁。鸟鸣山愈静,水流村更悠,村中蜿蜒而下的是一条欢腾的涧水,瀑布倾泻之处,形成了一个秀丽的盘景,银珠滚落,化作碧池,青藤盘崖,水草从石缝中挤出,胜于出水芙蓉的娇媚。你倦了渴了,捧起晶莹的潭水,尽情享受吧! 这是山涧汇聚的天籁之水,云露凝萃的甘露之泉。也正是清澈的涧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繁衍不息。
    丁亥八月十八日,南洞黄氏举行祭祖大典,这是煌煌中华忠孝礼仪的一段剪影。香烟弥漫的厅堂,每一张笑脸光彩夺目,老者用慈祥的线条记录历史的瞬间,稚嫩的小脸是欢乐的音符,年青人凝视一切,想成为永恒的记忆,少女们用轻盈的身影点缀肃穆的空间。当大鼓擂起、锁呐吹响的一刻,传统的祭祖大典开始,裔孙们带着无限的崇敬和感恩,上香跪拜,祈愿安康幸福、财丁两旺。
    200余名各地宗亲会聚故乡,感受桑梓的温馨。梓叔宗亲有来自机关、企业、工地的,不管再忙再累,均毋忘良晨吉日,躬身故土。远在遂昌的宗亲也带来了全家,上至80余岁老人,下至怀中幼小无一落下。不管熟与不熟,见面总是那么祥和,当杯盘交错之即,那是梓叔兄弟情感的升华,一杯酒来一片心,心心不离故土情,谁言区区寸草心,报得三春落甘霖。
    尘封三百年的南洞,是历史长河的一片汉青,是大自然遗留的一帆扁舟,是现代文明的不朽基石。

上一篇:周姓家谱
下一篇:赵姓家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