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流芳家谱 > 家谱收藏 > 家谱名称
流芳家谱

周姓家谱

作者:   时间:2014-12-22

东莞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位于桥梓村,建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七十余年历史。该词为桥梓、苏坑、常平下圩三村周姓共奉之宗祠,建筑颇具气象。清代年间,桥梓文风代盛,得中进士、文举、武举共五人。因此宗祠保护维修较好。1993年,三村集资重修,悉依原貌,古朴庄重,焕发一新。
    桥梓周氏宗祠曾是1925年成立的东莞当时最有影响的屋厦农民协会会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东莞县委秘密迁来屋厦,此祠又成为县委临时办公地点。

安徽绩溪华阳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乾隆年间进行了扩建和修缮。徽州历来重视祠堂和祭祀。因为这是“慎终追远”,不忘“木本水源”的具体表现。隶属古徽州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绩溪,古民居、古祠堂随处可见。坐落在绩溪县城曹家井39号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氏宗祠,以它独特的魁力吸引着八方来客。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原来两堂北面有濂溪书院、桂花厅、瑞二公祠、特祭祠,祠堂南面有文昌阁,因历史原因现都已不存。周氏宗祠由影壁、门楼、庭院、廊庑、正厅、庭院、寝室等七大部分组成,寝室已被后人改为平房,现存建筑面积为 1156平方米。周氏宗祠规模宏大,蔚为大观,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七间,进深两间。走进周氏宗祠,仰望顶部,木雕额枋上的一幅鲤鱼跳龙门的图案跃入眼帘,反映出周氏先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下一块额枋雕刻的是福、禄、寿三星图。俯首须弥座上的浅浮雕刻花鸟图,一幅幅既生动又别致,让人仿佛置身于花鸟世界。仪门两侧,石鼓对峙,上方悬挂“周氏宗祠”匾额。门楼后为庭院,中设市道通向正厅,两边皆用青条石铺面。廊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硬山式屋顶,斗拱挑檐,用材硕大,做工讲究,明间上方悬“道国世家”匾额。额妨梁驮、平盘斗、扶脊木、雀替等无一不镂、无一不雕,刀法古朴有力,线条遒劲豪放。中进庭院的石刻栏板,更是石刻精品,栏板上面刻有丹凤朝阳、松鹤延年、杜鹃唱梅、牡丹富贵,画面典雅生动,件件巧夺天工,让人流连忘返。祠堂的后进却是另一番天地石刻栏板上,精雕细刻着造型迥异的花瓶和争妍斗奇的插花,表现出周氏先人对如花似锦的安宁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和深厚的汉族文化内涵。
    1998年5月,周氏宗祠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木雕和石雕见长的周氏宗祠本身就是精美的宏大艺术品,现依托这个实体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三雕博物馆,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三雕博物馆内征集了徽州民间的砖雕、木雕和石雕精品,在这里可以看到粗犷大气的明代雕刻,也可以看到线条细腻和逼真的清代雕刻,更有让人赞叹不已的木雕绝品二十四孝图。如果你有机会一睹三雕博物馆的风采,一定会让你大饱眼福、受益匪浅。

安徽歙县昌溪周氏宗祠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昌溪乡周邦头村,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十年,主体建筑面积 747.12 平方米,自奠基至竣工,历时五载。宗祠建筑为明代徽派古建筑典型风范,简洁的布局,古朴庄重;精致的雕饰,细腻入微,极显徽派古建筑特色。脊顶以特制镂花雕砖压顶,上有十三对剔透麒麟相对而立,两边犄角上翘,直指苍穹,显富丽凝重;外墙皆用双层“三六九”型青砖砌就,坚固之极,四面墙裙嵌以青石座基,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整个祠堂布局分栅棚、丹墀、正厅、后进和寝陵五大部分,是“三进两明堂”的代表作。宗祠的选址堪具匠心:座北朝南,背靠来龙山,青松翠柏,古木葱葱;门临昌源河,绿波荡漾,流水潺潺。祠前辟有两个大坦,可容千人,全以鹅卵石缀成。通街大道,穿坦而过,上溯昌溪、石潭,下通深渡、县城,人来人往,更添宗祠熙攘景象。正门之上高悬“周氏宗祠”、“钦点主政”、“恩赐进士”、“四世二品”等匾额。步入周氏宗祠首先映入眼睑的便是 108.16 平方米的天井,两边走廊宽敞明亮,十根黑色“黟县青”方石柱环抱四周,呈现古朴庄重之感,抬头仰望正厅可见“六顺堂”大匾额。周氏族人崇尚耕读,从明永乐到清末四百多年间,共出了四名进士,十九名举人,二十三名贡元和七十四名秀才。正厅左右大梁之上悬挂的“进士”、“文魁”、“少廷尉”、“吏部尚书”等功名匾昭示着周氏的显赫功名。周氏宗祠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福鼎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位于福鼎市前歧镇周山村。始建于明万历癸酉年(1573),清、民国时期有修。祠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4平方米,坐东向西,由大门、天井、太子亭、祠厅组成。祠厅由120根木柱和精雕的大梁组成。保存有明、清历代名人匾额,同时也是1935年中共鼎平县委活动纪念地。1997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氏宗祠座落于百朝山上,座西向东,前水背山,是一处风水宝地。其墓主人是后谡的后代子孙,明朝的周月主,周月主原为广西邕宁县苏秀村人,因明末的动乱犯法被通缉而逃到百朝社区,因看中百朝山风水极佳,在山上开洞入住,不久便在山上开私塾,办学校,授弟子,死后埋葬于洞中。
洞内山壁上,刻有“进士”两字。周月主的第七代子孙周烈,清代人,自幼聪慧,看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后考中清朝进士。周烈衣锦还乡后,于光绪24年修缮周月主的墓地,并为之立碑。
    大革命时期,周烈后人周以洪考上清华大学。周以洪在学生时代曾与李大钊一起闹革命,后在黄埔军校与周恩来亲切握手。周以洪毕业后返回隆安,先后担任隆安中学校长、桂林行署专员等职务。
周以洪后人周桐在外做郎中,回乡后,在百朝山脚下,统一建筑旗楼,并出卖给别人,形成当时的旗楼街,旗楼街以销售百货日杂为主,曾一度繁华,后逐步形成现在的百朝旧街。
    周氏宗祠建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座西向东,砖排坊结构,券顶门三个,中间一门上插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两边砌有十字花窗,正门上方书楷体“周氏宗祠”四字,饰边为吉祥草图案。洞口建砖墙一堵,祠内与石洞连体。石壁刻有原国民党县长和南宁行政民团指挥官的题书。(另一种说法是雁江文人陆志伦所题)
    解放后,祠内石板、石碑、文物完好,从祠门入内三分之二便是周烈石棺,墓径长4米,墓中还有清代花翎官帽,祠内冬暖夏凉,曾是公社大队开会地点。1968年,在祠堂的右边建起了烈士墓。文革期间,祠内石棺、石板、石碑、文物等遭受严重破坏。上世纪90年代,当地年轻人认为里面有宝藏,便到里面挖掘,祠堂再次受到破坏。
    2004年农历三月,周氏家族捐钱,重新修缮祠堂,形成现在的模样。

安徽芜湖市无为县洪巷周氏宗祠
    洪巷周氏宗祠,该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分前堂为“崇前启后”、中堂为“敬思堂”和后堂为“昭穆先灵”,前后有两个天井,两边为厢房,占地面积509平方米。据周氏宗祠重修碑刻记载:此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丁未六年(1667),康熙六十年(1721)重修。其宗祠构筑宏僻,檐枋、撑拱、雀替、隔扇、槛窗雕刻精美。该宗祠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一直被用作村里的粮库,得以保存下来。其结构奇巧、营造别致、雕刻精美。为研究江北民居的祠堂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200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杨姓家谱
下一篇:黄姓家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