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流芳家谱 > 家谱收藏 > 家谱名称
流芳家谱

赵姓家谱

作者:   时间:2014-12-22

斗门南门村赵氏祠堂
    斗门镇的南门村赵氏后代都是魏王赵匡美的后人,魏王是宋太祖和太宗的弟弟,没有当成皇帝,他的后代于南宋后期来到香山为县令,后代赵若梓在陆秀夫的建议下就在斗门南门村繁衍隐居保存王族血脉。
宗祠概况
  斗门镇的南门村赵氏后代都是魏王赵匡美的后人,魏王是宋太祖和太宗的弟弟,没有当成皇帝,他的后代于南宋后期来到香山为县令,后代赵若梓在陆秀夫的建议下就在斗门南门村繁衍隐居保存王族血脉。
  在南门村众多的古建筑中,赵氏祖祠菉猗堂最为令人瞩目。录猗堂建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年),被称作赵氏祖祠,是魏王赵匡美的第15代后人赵隆以其曾祖父的别名“菉猗”立祠纪念,从1454年到1997年间曾几次重修。
  “录猗”就是元朝诗人、礼学家赵梅南的别名,从它始建之日起,就成了斗门赵姓族人生活中也是心目中最重要的一座祠堂而存在。也因为是赵氏祖祠,所以录猗堂得到了村民较好的保护。
  菉猗堂占地427平方米,具龙舟屋脊富含阳刚之美,整体结构严谨凝重。
  进祠堂首先迈过高高的门槛。俗话说“高筑门槛广聚财、顺顺当当跨进来”。高高的门槛既有保护风水、防止财源外流的寓意,又有让进入祠堂瞻仰的后人产生肃然起敬的心理,诚惶诚恐地尊崇先人、接受教诲。不过,如果是达官贵人就不用卖力去跨了,因为门槛是活动的,有贵人出入不仅要拿起门槛,还要大开中门。而族人平时只能从中门两边的小拱门出入,一般是左进右出。
  站在菉猗堂的天井里,才看清这里是分门厅、中殿、后殿等三座夹两天井布局,属典型的明代南方沿海建筑风格。最具特色的是山墙用了硕大、坚硬的蚝壳整齐而有规律地排列而成,蚝壳砌成的墙身足足有65厘米厚。硕大坚硬的蚝壳砌成的墙身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色的光芒,让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祠堂显得更加朴实和亲切。蚝壳为墙,在明代以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十分流行,但现在留存的蚝壳建筑物屈指可数。
  选用蚝壳做建筑材料,除了防盗功能,多半还因为当时靠海吃海,也寄寓着保佑渔民出海平安的愿望。据说,数百年前修建此祠的时候,附近可能有一个大蚝场,于是村人就地取材。这种充满沿海特色的建筑样式,曾吸引了不少建筑学家的兴趣。沿海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千年砖,万年蚝”,说明蚝墙坚固实用,还可以防台风。
  进入菉猗堂后殿时,抬首望见悬挂在横梁上的“忠孝义士”牌匾。宋端宗景炎元年,南宋小皇帝赵罡败退到香山,驻跸沙涌马南宝家。当时已居住在南门村的魏王后人赵若梓闻讯,招募潮居里民数百忠勇,具舟迎驾以勤王。为保存皇家宗族一血脉,丞相陆秀夫即令若梓等归家入山隐居。授若桃为承直郎,封若榉为武翼大夫。敕赐若梓为忠孝义士。
  祠堂里面陈列着南宋皇帝的御容。源于宋皇室的缘故,这里祖祖辈辈崇文尚武之风世代相传,祠堂外高墙上,分别立着文武官 。
  在菉猗堂的南侧,是逸峰赵公祠,始建于晚明,祀南门村赵氏九世祖赵逸峰。祠左右两旁分设巷道,巷道口分置大理石刻隶书匾额“云路”、“天衢”,砖雕周边护匾。其南侧,是崑山赵公祠,又称世德堂,祀南门村赵氏九世祖赵崑山。始建于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据史料记载,1940年3月4日日本侵略军入侵中山,当时的中山县政府由石岐迁到南门村,办公地点就设在祠内。这两座祠堂与菉猗堂相接,组成了赵氏大宗祠。
  由斗门区文化部门获悉,目前有关方面欲将南门村赵氏祖祠菉猗堂及古建筑群进行全面重新修缮。
  作为广东首批古村落斗门南门村,自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建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村中有建于明代的赵氏祖祠菉猗堂,建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逸峰、崑山、意圹、意乡等五座祠堂以及一大批富含明、清民居建筑艺术特色的古村庄。
  在南门村,距离菉猗堂不远处还有一赵宋皇室后裔的村庄“赵家庄”。这是由赵宋魏王系的后裔赵维茂经营中药材发家致富所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南门赵家庄有着自己的特色,它是所有古村落当中唯一一个由一个姓氏的家族建造完成的,是古代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一个,90%以上的建筑都保持完好。南门村赵家庄是广东省唯一由古代皇族没落后代设计、建造的村庄,其规划、设计有着很明显的皇室印记,比如在村庄前开挖护庄河,在全省目前发现的古村落中仅此一家。
  南门村附近的黄杨山和金台寺是人杰地灵之处。
本族名人
  赵匡美(947-984)字文化,(光美、延美),太平兴国初,改名赵廷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赵怿夫(1176~1236),字季容,籍居江西鄱阳义犬乡,端平元年(1234)迁承直郎知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事。斗门赵氏自怿夫入粤知香山县始,经历代蕃衍而成为人口数以万计的地方大族。
祭祀活动
  在斗门有几个大姓,像斗门镇南门赵家庄的赵姓,族人有4800多人;乾务镇荔山村的黄姓有4000多人;乾务镇乾北村等地的梁姓有8000多人。
  南门村十多年前曾举行过一次按照皇族祭祀程序来做的祭祀活动,当时是为了庆祝赵氏菉猗堂重新修缮完毕,但至今已经好多年没有大型祭祀活动了。近年来,村落只举行了篮球赛和拔河等活动,传统的大家族聚会、祭祀先祖等活动没有举行。作为皇族后裔,南门赵家庄的后人希望借赵家庄入选首批广东省古村落的契机,重振皇族祭礼的祭祖典礼仪式。
  从赵氏后人手上资料上看到,皇族祭祖仪式共有奏大乐、进香、进酒等19个程序,负责祭祀的共有12人,其中主祭、引带主祭、通祭桌各1人,主祭由庄内年长的族老担任,祭祀人员全部穿长马褂、戴卜帽。祭祖活动上的祭文内容以敬老爱幼、邻里和睦、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语句为主。整个祭祀活动是赵姓族人的重大庆典活动,是凝聚族人的重要举措。

福州仓山赵氏宗祠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岭南后路的赵氏宗祠,截止2005年被开发商擅自拆除之时,有646年的历史。岭后赵氏第35代后裔赵可发描述,赵氏祠堂始建于1358年,宽25米、长65米、高20多米,祠堂依山而建,落差达到10多米。     
宗祠概况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岭南后路的赵氏宗祠,截止2005年被开发商擅自拆除之时,有646年的历史。
  赵氏族人是宋朝皇室后裔,宋朝灭亡后他们的祖先迁居福州,该祠堂还是革命战争年代福州地区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主要据点之一。
  岭后赵氏第35代后裔赵可发描述,赵氏祠堂始建于1358年,宽25米、长65米、高20多米,祠堂依山而建,落差达到10多米。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祠堂保护得很完整。走进祠堂,一眼就看到岭后赵氏族人、原省政协副主席赵修复题写的“思亲堂”牌匾。祠堂内挂着宋朝历代皇帝的画像,还有岭后赵氏祖先的牌位。祠堂内有一个很奇特的半月池,据说即使在大旱时节也是泉水不断。
  解放后,赵氏宗祠一度改为岭后小学,1991年又被赵家人收回,成为供奉赵氏宗族祖先的地方。2004年,仓山区大面积拆迁,涉及很多古建筑,赵氏宗祠也在其中,对此赵氏后人联合多方与政府协商。
  赵氏祠堂不仅是赵氏后人寻根祭祖的地方,还见证了革命历程,这是赵氏族人要求保护祠堂的另一重要理由。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期间,福州中心市委书记蔡协民、陶铸等组织了肃劣会,岭后赵氏族人赵文江、郑维新等人以赵氏祠堂为基地秘密开展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后来,郑维新不幸牺牲,赵氏祠堂现在仍设有郑维新烈士纪念室。福州解放前夕,闽中游击队和地下党云集赵氏祠堂举办夜校,组织群众散发革命传单、张贴革命标语等。
  2005年,赵氏宗祠依然被拆。后政府经过多方协商,计划将该宗祠向西平移12米,保留建筑物长25米,宽12米,保留原木构件,尽量做到修旧如旧。对于被拆掉的部分,有关部门将予以货币补偿。
  福州市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古城,自汉初建东冶城算起,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据统计,福州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福州市历史文物古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极富特色,有较为完整的历史脉络。正是丰富的文物古迹使福州市在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本族名人
  赵文江:革命人士,其他不详。
  赵可金:27年6月参加革命,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蔡协民、陶铸领导下的地下党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成员,作为森泰茶行老板,并开设“兔仔茶摊”作为联络交通站,支持党的革命活动。
  赵振忠,赵可金弟弟,福建机器厂工人,54年入党,后调福州市委工作。
  赵可发:是岭后赵氏第35代后裔,担任岭后赵氏宗祠管理委员会顾问。
祭祀活动
  祭祖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赵氏后人即使远在他乡都会赶回来祭祖。其他仓山区岭南赵氏祭祀活动情况不详,欢迎网友提供。

路孔古镇赵氏宗祠
    路孔古镇位于重庆荣昌县城城东,镇街距县城13公里,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古镇得名来源于一段民间传说,相传明朝有位叫曾傲的和尚,云游到此,见河对岸一带风景宜人,适于修身养性,决定在此建座寺庙。发觉坡边有六个石孔,似与河中相通,便往石孔倒入糠壳上试一试,不久糠壳果然从河中冒出,于是就把这里叫作"六孔河",后来又喊做"路孔河"。路孔场、路孔乡、路孔镇也因此得名。
    赵氏宗祠(占地1500平方):路孔赵氏,乃宋太祖赵匡胤后裔。历宋元明清,经秦王德芳、御史赵卞,传至二十九世,有赵万胜,于乾隆九年(1744),遵旨“湖广填川”,率七子一媳自昭陵入蜀,“插占”于斯,渔樵耕读,甲子一轮,遂成望族。嘉庆初,始建宗祠。二百余年,是宗英才辈出;三进四重堂之规模。一重供族人聚会;二、三重供家族仪事,严肃家规;四重供奉祖宗。
    祠堂建筑,串架穿斗,雕梁画栋,刻石描金;硬山屋顶,烽火墙兜,重檐翘角。古朴典雅,气象恢宏,是为清代文化之典范。
    
横林赵氏宗祠
宗祠位置
  横林赵氏宗祠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北赵家塘村老年活动室西侧。
宗祠概况
  赵氏宗祠堂号“永思堂”。祠堂坐北朝南,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为西盖赵氏总祠(西盖为当时的村名)。赵氏族人历届修谱时均对宗祠堂屋进行修缮,解放后堂屋虽曾作过其他用途,但至今仍保存完好。2003年又进行了修缮,维修后的祠堂,仍保持着简约古朴风貌。宗祠占地面积388平方米,建筑面积280.5平方米,共3进平房,硬山式砖木结构。第一进门厅,6檩3间,正中大门前为木质栅栏,檐墙前两侧置石狮一对,进屋2檩处置木质大门,门上方悬挂“赵氏宗祠”横匾,大门西侧置一对狮子戏绣球浮雕依门石(即抱鼓石),明间后檐筑砖砌门楼,门额上书“石葛垂绵”4字;第二进大厅7檩3间,厅内悬挂“永思堂”横匾及“世家榘笵”、“德畴衍庆”等多块珍贵匾额,并陈列了许多行将消失的农业生产用具和农村生活用品,诸如蚕匾、锄头、钉钯、石磨、石槽、油灯等;第三进享堂7檩3间,堂上悬挂“德享济光”、“忠孝一心”、“银潢远流”等匾额,供奉远祖赵匡胤、始迁祖赵孟堙、先祖学举、学徽等10余人的牌位。墙壁上挂有宋朝18位皇帝的肖像,展台中陈列有关赵氏先贤事迹的介绍书文等。祠堂内还存有4块石碑及1个明代井栏圈实物。
宗祠历史
  西盖赵氏为宋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之后裔,至元朝泰定二年(1325)赵德昭第十一世孙曾任扬州司户、高邮参军的赵孟堙,他于赴浙任上时迁至常州横林西盖村定居,至今近700年历史。自元、明、清数百年以来,西盖赵氏一支族人科甲连绵,进士就有20多位,其中不乏高中状元,探花等显著功名者,如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及第的赵熊诏,乾隆二十六年(1761)屈居进士一甲第三(探花)的赵翼。近现代则有民国初年财政部次长赵椿年,世界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等杰出人物。
赵元任(1892—1982),赵翼七世孙,清末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分获数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时自修语言及音乐,后任职清华大学,为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定居美国,在美国多所著名大学任教,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1年,他以89岁高龄回常探亲访友,期间曾先后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宗祠南面200余米处,还有赵氏家族墓地,原称“不花坟”。据传说,原为葬有元代“不花丞相”遗骸的墓地,规模达百余亩,今名“赵孟堙墓区”。内安葬有自元、明、清、民国以来各个始迁祖赵孟堙,后裔赵世俊、赵世彰等的遗骸,现墓区占地面积约10余亩。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龙湖赵氏宗祠
宗祠概况

  龙湖赵氏宗祠位于平阳县南湖乡龙湖砍头村凤凰山麂,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据赵氏宗祠卷一载:“于嘉庆十一即公元一八0六建宗祠于四十五都南湖鱼池坐丙向壬”。建筑坐南朝北,由前厅、正厅、东西厢廊、门台、旗杆石组成。
  正厅面阔七开间,进深六柱十一檩,明间梁架抬梁式,其余间梁架穿斗抬梁混合式。带有前廊,廊柱及明间前、后金柱采用圆柱,下带鼓形柱础;其余柱均为方柱,下带礩形础。前檐柱向外出一踩,为莲花状垂柱,设飞椽。明次间施藻井,其做法各有不同,型态各异,做工精致。地面分为高低二层,为三合土地面,前檐三合土地面线划为方形斜镘状,局部加刻圆形图案。阶沿铺压条石,外设月台。后檐设有神龛,上供奉赵氏先祖牌位。落翼式悬山屋顶,两端饰有龙吻,盖小青瓦,设有勾头滴水。
  前厅面阔五开间,进深三柱五檩,穿斗抬梁式梁架。前檐柱向外出三踩,设飞椽;后檐柱向外出斗口跳。明间枋上悬有“赵氏宗祠”一匾额。落翼式悬山屋顶,两端饰有龙吻,带勾头滴水。
  厢廊面阔三开间,进深三柱五檩,前檐向外出一跳,后檐设有檐墙,穿斗抬梁式梁架,悬山式屋顶,两端饰有卷草脊,带勾头滴水。
  门台砖结构,单开间,仿木造,各面隐出单步梁、斗栱、额枋等构件,正立面额枋上立有“宗祠”一匾额,背立面额枋上立有“清穆”一匾。正中开二扇大门,悬山式屋顶,两端饰有脊饰,上盖筒瓦,椽口外为圆形兽头勾头。门台两端连接围墙,围墙外立有四对旗杆石。
  赵氏宗祠为赵氏族人祭祀先祖、先贤的场所,整体建筑布局完整,内部做工考究,雕饰精致,是研究平阳地区宗教传播及宗族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艺术价值。
  2011年,龙湖赵氏宗祠被列为浙江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宗祠也是温州地区唯一一处列入“省保”的民间宗祠建筑。
  南湖乡原为浙江省平阳县辖乡,地处鳌江上游,东连麻步镇,南界原朝阳乡,西南接原闹村乡,西北与水头镇毗邻。其地形是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小盆地,是平阳北港地区的鱼米之乡。
  南湖乡盛产马蹄笋,也是农业大乡;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主要有石英、伊利石、花岗石等,据探测,全乡石英贮藏量近2亿吨,矿产业是南湖乡工业的支柱,由于资金设备条件的限制,石英等矿产的开采处于粗采粗制之状,进一步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潜力很大。

高要莲塘赵氏宗祠  
    在高要市莲塘镇赵姓人氏居住的各个村子里,都建有不同规模的赵氏祠堂。位于肇庆高要莲塘镇中心区,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的“赵氏大宗祠”,是莲塘镇赵宋皇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距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
宗祠概况
  据《赵氏族谱》记载,当地赵氏家族的始祖赵鼎,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五代孙,原籍河南省汴梁县人,大元大德年间被授予肇庆儒学教授(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赵鼎先在肇庆城西居住,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占籍高要莲塘石巷村,为赵氏家族在肇庆的第一世族。石巷村现在还保留着赵鼎的故居,里面悬挂着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以及赵鼎等赵氏先辈的画像。
  在高要市莲塘镇赵姓人氏居住的各个村子里,都建有不同规模的赵氏祠堂。位于肇庆高要莲塘莲塘镇中心区,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的“赵氏大宗祠”,是莲塘镇赵宋皇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距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宗祠前仍存有刻着“赵氏大宗祠”的大理石牌匾,上面还刻有“同治十三年季冬吉旦”字样。石碑已断成两截,据说是在“文革”期间破四旧砸断的。
  宗祠坐西向东,面阔三开间,两厢房,宽24米,三进深41.4米,面积为1002.84平方米。据村中的老年人讲述,1958年前,宗祠门前有一个广场,有旗杆夹,门前的七级石阶两边有抱鼓和望柱。大门后有木制屏风,堂内以中轴线对称的方式布局,各进前后和正梁下的墙壁都有灰塑和彩画,正堂内供奉有根据《赵氏上古源流谱览》中画像制作的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等宋朝18位皇帝以及部分先祖的画像,偏厅内供奉有南宋时期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爱国忠臣的画像。
  现存的“赵氏大宗祠”已到了非抢修不可的时刻。目前,赵姓村民和旅居海外的赵姓乡亲正呼吁重新休憩,以恢复宗祠的原貌。
  肇庆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在迄今14.8万年前,就已有古人类在此栖息、繁衍。早在秦汉以前,广东文化已经同中原地区特别是楚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也有学者认为,当时的地理交通原因使肇庆成为荆楚、吴越、岭南三种文化最早的交融地之一。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崇禧塔、宋城墙、阅江楼、丽谯楼、文明塔、黄岩洞、泰新桥、高要学宫、德庆学宫、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周其鉴故居等300多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文物古迹。据考证,肇庆还是粤语的发源地。
本族名人
  赵鼎
  据《赵氏上古源流谱览》记载,莲塘镇赵氏家族的始祖赵鼎,乃是宋太祖赵匡胤第15代孙,原籍河南省汴梁县,占籍高要莲塘石巷村,为赵氏家族在肇庆的第一世族。
  《赵氏族谱》记载,赵鼎在肇庆生有6个儿子,经过500多年的生息繁衍,赵鼎家族的后裔在高要莲塘镇约有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莲塘镇的石巷村、上巷村、柑园村、围安村等13个自然村,其中石巷村、上巷村、围安村现在居住的基本上都是赵姓人家。仅上巷村赵氏男丁就超过了1万人,从始祖赵鼎至今已40代了
  石巷村现在还保留着赵鼎的故居,里面悬挂着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等宋朝18位皇帝以及部分先祖、太后、皇后和忠臣良将文天祥、陆秀夫等人的37幅画像。
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三日十二是赵族祭祖日。莲塘赵氏拜祖赵鼎公。2011年,宋代赵匡义太祖皇帝后代传人,在广东省高要市莲塘镇位于天子岗赵鼎公之墓,进行祭拜。传下赵氏族人近有五万人。
  关于祭祀活动,现收集莲塘赵氏拜祖赵鼎公视频,由莲塘元村带领族人举行拜祭。    


常州西盖赵氏宗祠  
宗祠概况
  西盖赵氏宗祠(永思堂)位于江苏常州武进区横林镇赵家塘村。西盖赵氏为宋太祖赵匡胤长子赵德昭之后,元朝赵孟堙从高邮司户参军任上迁至常州横林西盖村定居,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几百年来,西盖赵氏一族科甲连绵,光出进士就有20多位,如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举进士第一(即状元)的赵熊诏,乾隆二十六年(1763年)进士,中一甲第三(即探花)的赵翼。赵氏的名人还有民国初年财政部次长赵椿年,世界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等。赵元任曾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西盖赵氏宗祠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50年左右),原建在西盖村东首,即赵家村村东。因祠堂狭小,子孙兴旺。第十世孙赵士立(学道公派)因无后,其侄孙(字友之),将家产捐赠,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80年左右)选址于村西新建宗祠(即现存的宗祠),历经几次修缮扩建,遂为大宗祠。从此成了赵氏后裔世代祭祀先祖的场所——“永思堂”。2003年12月,西盖赵氏宗祠正式被列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赵氏宗祠坐北朝南,南眺南洋山,北望清明山,是极佳风水宝地。是古朴典雅砖木结构的明代建筑,青砖平瓦,厅堂高大宽敞,圆弧型屋檐高挑,四角飞檐,东西屋脊似龙头高昂。三开间三进,其中建筑面积228平方米,天井和广场360平方米,占地588平方米,可谓蔚为壮观。
  走进宗祠头进正中门,首先见到亮栅门屏风,再是两扇高大朱红色油漆实木门。两边是一对雕刻精致、狮子斗绣球画面的盘陀石。两旁的柱子上刻有“两宋云礽;千秋俎豆”的一副对联。门框上方悬挂一块宽大的“赵氏宗祠”匾。东间是食堂,专供春秋两祀膳食之用。西间为库房,摆放杂物。后檐有朝北磨光方砖砌就的八字墙门,墙门上方有砖刻“石葛垂绵”四字,有祝愿子孙满堂,世经沧桑之意。前后门槛均用长条石砌就二级石阶。中间天井过道用青石条铺就。两边栽种龙柏一棵,枝茂叶繁,高大挺拔;甘露数株,清雅大方;花木树枝,鸟语花香。
  二进为正厅。前门是落地雕花长格门,屋檐下是防水长廊。厅内所有陈设、木制品均为朱红漆;地面用青方砖铺设,平整光洁。上配青蓝色白底线条望砖;还有花格屏风,显得格外庄重。正厅上方悬挂着明宣德五年庚戌(公元1430年)衍圣公孔彦题写的“永思堂”匾。东西两面墙上悬挂由元至正八年戊子(公元1348年)工部尚书门人贾鲁题写的“宋裔发祥”匾及明化十二年丙申(公元1476年)大学士门人商落题写的“厚德流光”匾。二进还陈列了许多即将消失的农业用具和生活用品,如蚕匾、锄头、石磨、石槽、油灯盏等
  三进为祖先享堂,供奉远祖赵匡胤、始迁祖赵孟堙、先祖学举、学徽等十余人的牌位,墙壁上还挂有宋朝18位皇帝的肖像,祠堂内还有石碑4块和明代井栏圈1个。
  正门为六扇精美雕花长格大门。上方悬挂明景泰二年辛未(公元1451年)祭酒时李时勉题写的“忠孝一心”匾。厅内一色方砖铺地。中央陈设工艺精美的木雕拼花大型神龛。上方悬挂着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公元1448年)河东薛宣题的“银黄远派”匾。两根柱子有金色的楹联一对:“祖德报明孟堙春秋当需敬谨;家风崇本业农耕士读尚精专”。前两根柱子另有清乾隆年间三品官、诗人、史学家赵翼(公元1729年—1814年)题写楹联一付:“源出银潢任派别支流本是来由天上;种分金栗看根深实茂直将荫满江南。”神龛中间供奉着始祖及西盖赵氏列祖列宗的神灵牌位。神龛前放有元宝型长方祭台,并配有八仙桌,陈设香案、祭祀器皿,庄严肃穆。
  新中国成立后,西盖赵氏宗祠内的匾额、神龛遭到严重毁损,但建筑总体保存了下来,尚属幸事。祠堂先后当过生产队仓库、集体企业用房。但年久失修,加上人为因素,已破旧不堪。借最近一次修谱之机,经族内有识之士倡导,合族努力,对宗祠进行重修。并组织族中能工巧匠,按原样格局确定施工方案,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整修恢复原貌,于2003年冬竣工。
  新修的神龛焕然一新。中间整齐地安放着按辈排列的列祖列宗牌位,庄严肃穆。一块块重做的匾额又按原位悬挂在宗祠中。享堂的东西两壁新挂上了大宋十八皇帝御容镜框和宣祖弘殷、杜太后、魏王匡美、燕懿王德昭、秦王德芳、广平王德隆的彩色画像镜框,给宗祠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两边长长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收集来的各种历史资料、光绪年间修的珍贵宗谱、参加宗族活动的照片等有关书籍等,丰富了祠堂文化。重修后的西盖赵氏宗祠又成了赵氏后裔瞻仰先祖、进行祭祀活动的好场所。
  宗祠附近还有赵氏家族墓区,名曰“不花坟”,内葬着自元、明、清、民国以来各个时期包括始迁祖赵孟堙的遗骸,占地约10余亩。
  江苏常州武进区地处江苏省南部,介于南京、上海之间。1995年撤县建市,2002年撤市设区,全区总面积1266平方公里,辖14个镇、2个街道、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户籍人口近100万,常住人口160万。
  武进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2700多年的古城建设史和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自古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先后诞生了19位帝王、9名状元和1546名进士,为全国县级之最。境内的春秋淹城遗址是我国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地面城池,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进文化发达、人文荟萃,历史上这里曾形成“阳湖文派”、“恽南田画派”、“常州词派”。
  西盖赵氏宗祠所在的横林镇是一个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底蕴深厚。
  改革开放以来,武进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县级区域经济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本族名人
  西盖赵氏为江南望族。始迁祖赵孟堙为宋太祖赵匡胤子孙,居浙江临安府。曾任扬州司户、高邮州参军、徽州司法等职。据《毗陵西盖赵氏宗谱》记载:赵孟堙“由高邮返、道出常州,遇异人为卜宅及葬地,于常州武进县之政成乡筑‘倾盖亭’,其时由西返浙,名之曰‘西盖村’”(今赵家塘村)。
  西盖赵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代代名流,令全族自豪。现略举二三:清乾隆年间,赵孟堙十五世孙赵翼,号鸥北,世居戴溪干圻头。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3年)进士,本为一甲一名(状元)。乾隆帝认为陕西从未出过状元,遂将陕西王杰与之对调,赵翼为第三(探花)。自从被乾隆黑了的状元名噪天下,入翰林学院,曾任广西镇安知府、广州知府、贵西兵备道等职。后归籍著书。所著《廿二史札记》三十七卷,为史学三大名著之一,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左三大家”。
  近代西盖赵氏有赵椿年,为赵翼五世孙,光绪年间进士。民国初年,任财政部次长、审计院代院长等职。1928年辞职回乡整理著作,通金石文学之学、工诗。所著《覃研斋石鼓》十种、《考释》一卷、《诗存》三卷。赵翼六世孙赵元任,世居青果巷。清末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获数学学士;继攻哲学,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自修语言、音乐。后任教清华大学,为我国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抗战爆发后,他谱写了许多抗日歌曲,后定居美国,在多所大学任教。他治学严谨,精通英法德日多种文字,通晓我国33种方言。他在国内外出版语言学专著30余篇,论文100余篇,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是世界著名语言学家。1981年,他以89岁高龄回常州故居时,由女儿伴奏,歌其所谱《教我如何不想他》名曲。曾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赵锦清,赵匡胤的三十一世孙,被誉为常州纺织工业创始人之一。早在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就在梅龙坝创办了裕伦布厂,后在1916年又创办大伦机器织布厂,拥有铁机100台,木织机120台,均为当时本市之最;其大伦纱厂后来让与合作伙伴刘国钧改名为大成纱厂;其子赵镒海,在上世纪40年代就一度开办志源等5家织布厂,规模居前,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国家对工商业的改造,担任“公私合营”后的常州市诚孚布厂厂长,1956年还赴京参加全国工商业者代表会议,受到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祭祀活动
  祭祀活动一般在每年清明节举行。所有赵氏后人相约到赵氏宗祠,祠堂内摆放着猪头、酒及供品。仪式多在祠堂门前举行,赵氏后人在屋前的空地上聚集。起立,默哀,献花,讲话,上香,点烛,祭拜,燃放焰火等,秩序井然。   

东川汤丹赵氏宗祠
宗祠概况
  这里要介绍的是云南昆明东川汤丹赵氏宗祠。东川产铜,从青铜器时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川作为天南铜都,一直是这个国家最主要的铜产地。汤丹赵氏家族却跟铜有着不解之缘。
  由于东川铜直接送往京师铸币,关乎国家财政,因而朝廷对铜矿管理极其严密,凡提开新矿,报封旧矿,分配销路,酌定官价,甚至规定官员收入,修建站房,无论事情大小都必须上报,在云南由总督、巡抚或布政使具名上疏,在中央由户部王公大臣讨论再由皇帝作最后裁决,官员领旨实行。东川铜矿厂务由道、府、州、县、厅各级官员管理,官府把管理厂务的优劣,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重要项目。
  清乾隆时期,赵家便被官府委派至东川督办铜务,代代相传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铜矿收归国有。赵氏家谱中这样记载:“云南东川赵氏一世祖敏功自乾隆十五年以举人,候选知县,议政大夫,东川铜务监督职自湖南衡州清泉县祖居地移殖云南已历九世计二百五十年。”
  赵氏宗祠曾是汤丹保持最完整的古建筑。祠堂向西,仿清代砖木结构建筑群落。原有众多附属建筑,如牌坊式山门,南北两侧二合四合院落建筑群,祠后的花圃、亭阁等。现存附属建筑均已残破,有些早已拆毁无存。祠堂主体建筑现存过厅,正殿、南北西三侧厢房、四角耳房和五合天井,占地约2500平方米。祠堂正殿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架结构。举架较高。外檐斗拱装饰华丽,檐柱顶有雄狮木雕,正门与檐柱间有回廊。祠正殿为雕花格扇门,木雕精湛,内容有山水、花草和诗词等。
  宗祠正殿通面阔22米、进深11米、高约12米,有葫芦形宝顶。正殿前院今遗有清光绪初年植的两棵桂树,枝繁叶茂。树龄已逾百年。祠内绿阴蔽日,翠叶掩映清幽,环境静谧。
  1913年(民国二年)清政府已不复存在,国民政府成立东川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400多人,其中不乏民国高官,如唐继尧、蔡锷等国民政府官员均是股东,并由原官办改为“官商合办”,采取“以贱价发之于商,以高价售之于川”的办法经营铜业。公司后改名为滇北矿业公司。赵家从清政府委派的矿务督办转身成为了与政府合办矿业的铜矿采冶的大户,赵本宽成为了公司高层。1934年,赵家四兄弟在清代官办矿务公司旧址上兴建了赵氏宗祠。
  悬在门头的“赵氏宗祠”四个大字便是国民党中央政府内政部长周钟岳所书,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三字和云南石林中心石峰上“石林”都是周钟岳所书。宗祠原为清代官办矿务公司旧址,赵氏宗祠是封建社会留在东川唯一的色彩。赵家的后人赵承有已是白发苍苍,他说,赵本宽负责公司的管理,而另外三兄弟各负责一块工作,从采矿、收购到冶炼、运输,赵氏家族的生意做得很大。
  民国时期,由于战争不断发生,铜已经从清政府时期的金融保障,变成了热武器时代的战争保障。1939年3月1日滇北矿务局开业,采取准许矿民自由开采,并规定不需交纳任何费用的政策。整个民国期间,云南战事频繁,先后发生护国战争,参加军阀争霸,出兵川、黔、桂等省,因此对武器装备的需求量非常大,子弹及军械需要大量补充。当时已经开始引进国外的技术开采铜矿了,由于技术引进,改变了开采和选矿的老工艺,铜产量上升得非常快。整个抗战期间,东川共生产粗铜1587吨,精炼铜647吨(精度达99.9%),绝大部分作为军队武器装备的原料使用。
  正当赵氏家族财力不断壮大的时候,新中国成立了,铜矿全部收归国有,赵氏家族在随后一场场运动中几乎覆灭。
  新中国成立后,祠堂做过校舍,后一直为汤丹镇人民政府驻地。曾由当地政府修葺过数次,至今保存完好。文革期间受到过破坏。
  如今赵氏宗祠得以修缮,两颗上百年的参天桂花树还在,宗祠原建筑大多无存。现有建筑主体由过厅、正殿(主堂房)3合厢房、4角耳房及5合天井组成。2003年赵氏宗祠被列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
  汤丹镇位于东川区西部,距东川城区38公里。全镇境内峰峦叠嶂,山势陡峭。山体为南北走向,境内最高处是与法者、舍块二乡交界处的紧风口,海拔4288米,最低处海拔960米,高差悬殊的立体地形和立体气候,形成了全镇集河谷、半山区、高寒山区于一体的不同农业分布带。
  汤丹是中国现存不多的工业文化遗址,这个因铜而生的小镇用它漫长而卓绝的铜开采历史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脉搏,从青铜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东川作为天南铜都,一直是这个国家最主要的铜产地。
  在新中国成立前,最主要的矿厂有三个地方,一个就是汤丹厂,在几十公里外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叫碌碌厂,从碌碌厂往下走就是大水沟厂;而汤丹厂历来都是几个矿厂当中产量最大,冶炼最集中的地方。
  汤丹老城,城池四面修筑有高墙,东西南北四座城楼,城内各种店铺都与矿有关系。街道是青石板铺设的,整个老街的城墙都是铜渣砌成,楼门上长期有护矿队值班。当时炼铜炉就在老街附近,每天都要出很多铜锭。铜锭出来以后,每匹马驮两锭,然后组成马队往外运送。而每一个铜锭都很值钱,而盘踞在东川大山里的土匪也很多,所以汤丹才会有如此坚硬的城墙和城楼。而成千上万的沙丁(旧时矿工的称呼)支撑着东川矿业的发展。
  在日新月异的中国,我们的过去早已经被新面貌所覆盖,而汤丹这个因铜而生的小镇却在铜矿资源枯竭后停留在了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它似乎被遗忘了。
本族名人
  《赵氏宗祠碑志》说:“赵氏世居湘东清泉,至清乾隆中…”其祖辈“敏功公始以庚午〔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清泉县令周祚锦约同来滇。周令署理东川军民府兼铜务总办。以敏功公经理客长、课长、总务等职,兼办竹子箐矿洞。咸著成效,倚畀甚殷。久之思家欲返。适继承总办长白海梁公复留公襄助,遂住籍于汤丹。”至赵氏移居东川后的第六代赵本宽弟兄时,修建起这座闻名遐迩的赵家祠堂。

浙江渔橹赵氏宗祠
宗祠概况
  渔橹赵氏宗祠,是浙江省诸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清雍正九年(1731)赵启芳捐田入祠,以崇岁祀。清同治十三年(1874)赵桂甫发起扩建,重修后进寝室,扩造左右二厢、中厅及万年台。民国十六年(1927)大修,重建万年台。今逢盛世,物阜民康,村中有识之士募款百万,重修古迹,即将告竣。
  现存建筑坐北朝南,共三进五间。东西阔23.2米,南北深48.1米,占地1100余平方米。平面布局完整,由门厅、戏台、看楼、中厅、过厅、后厅组成。
  门厅五开间,三明二暗,明间五架抬梁,次、梢间穿斗式,前槽卷棚轩,月梁上以斗拱承托轩凛。檐柱牛腿刻饰狮、鹿图案,檐擦下浮雕花鸟图形。戏台歇山顶,内置藻井,以小斗拱叠砌盘旋至顶,牛腿、额仿雕饰精美。戏台前为天井,两侧置看楼,二层楼屋结构。
  中厅五开问,用石柱,明、次间抬梁式,梢间穿斗式。前槽卷棚顶,牛腿成“S”形,后槽双步梁。中厅与后厅之间为过厅,两侧下砌裙墙,上置格窗。顶部饰天花板。
  后厅工艺简单,前槽用天花板。东侧山墙有碑记二方,一记述义塾渊源,一记述建祠始末。
  祠中旧悬牌匾散失甚多,询诸同宗,广事搜罗。有清嘉庆年间赵鸿谋《御前侍卫》直笃牌匾,道光年间赠封怀远将军,护理松藩镇总兵赵定邦《进士》匾,有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观鉴在兹》匾,有民国南京政府行政院长孙科(孙中山先生之子)题《谔炎觉世》匾,民国交通部部长曾养甫题《阐扬真理》匾,民国外交部长王世杰所书《众志》《成城》匾。还有民主革命先驱、民国监察院长于右任亲书“静默三分钟先民有作,徘徊百年事沧海无穷”的抱对等,不一而足。于是重订匾额,当大壮观瞻。
  渔橹赵家在暨阳街道。村后有山,即渔橹山也。有南北两峰,北峰海拔263.6米,南峰海拔236.0米。环山皆村落,赵家踞其南。《康熙诸暨县志》载:“诸暨为县,左浣江,右长山……其本干迤逦二十馀里,复特起为渔橹山。浣江至县北分两江,而渔橹踞两江之中,镇其去路,为县后座。”“大抵县治坐渔橹,外屏杭乌,面白岩,内案苎萝诸山,而左白茅,右长山……足称形胜,其间扶舆蜿蜒、森列奔峙,有不容尽述者(卷2第9、10页)。《光绪诸暨县志》云:“(浦阳)东江……北流至渔橹山。山在江西连七湖中。《一统志》所谓‘特峙浣江之中,为县后镇’是也。舟辑回环,四望如一。宋于此立渔橹里”(卷8第17页)。又载“渔橹山,山南有镜屏石,高可七尺,广可五丈,状如屏,石气蒸润如汗,寒暑不改。石旁产紫色蕙,香与众蕙异”。据考,其石高广各20馀米,呈梯形,海拔约220米,屏面呈70度,已有风化,略呈黑褐色,有纵向平行直线纹,屏石白中略透青色,宛如玉石。或遇夏日雨后,屏面积水与日光辉映,远观如镜,为渔橹山中特有一景。山中有宋大夫赵师赞墓,师赞为左朝请大夫子嶙公之孙,其后裔迁居绍兴华舍,曾为绍兴宋六陵3600亩山林之主人。数月前华舍后裔赵秀林为明年清明节赵宋后人祭扫宋六陵事曾来渔橹联络,惜当时未告诉其先祖墓所正在斯处,后当奉闻。
本族名人
  渔橹赵氏,源本宋室帝胄,太祖嫡裔。靖康之难,宋室南渡。太祖五世孙安定郡王赵令詪,二知绍兴府,以安定郡王充议和使,复归河以南地。绍兴二十一年(1151),令詪念父亲玄宫远在河南永安县皇陵(今河南巩义市宋陵),派侄子瀹往河南迁淮康军承宣使、少师、昌国公,谥孝恪世膺公并奉国夫人张氏与兄令锜之柩,葬诸暨龙泉乡之金坑,遂迁诸暨居焉。自是昌国公子孙衍为分南门、安俗、渔橹等支派,散居于诸暨百余个村落,人数为诸暨赵氏各派之最。
  令詪兄令锜之子子灏迁诸暨智度寺(今诸暨中学地)。居数年,子灏与长子伯拱转迁砚石(今王家井镇楼许村)。伯拱生师毓。师毓生希儒。希儒生由器。由器生宜直。宜直生二子:顺浚、顺温。顺温,即端一公,于元至正年间(1340-1360)迁居渔橹山下梅坞口,是为渔橹赵氏始祖。枝繁派衍,为邑北巨族。今烟灶千余,约五万余指。

暨阳南门赵氏宗祠
宗祠概况

  暨阳南门赵氏宗祠原位于诸暨县城南门万寿街俗称南门祠堂。祠堂坐西向东,面对南大街(即城墙),现在诸暨剧院和和万寿街之间,占地5000平方米,是诸暨城关除了县政府以外的重要的大型建筑。
  诸暨南门宗祠始建于明初,为诸暨赵氏南门派族人所建,南门派的始迁祖为宋宗室世膺公,迁到诸暨南门定居住的是世膺五世孙师熙公。诸暨南门赵氏一直在定居于此,宋未亡时是宗室男丁要到外地为官,老年退休后还是回诸暨,是宗室故居,没有建宗祠,以太庙为祠。宋末赵氏失国,元代被异族统治,赵氏就隐居南门,不受蒙元征诏。到了明代洪武初年南门赵氏族人,就在现在万寿街建了三间家庙。到清代顺治年间用伯公重修,到康熙规模进一步扩大,乾隆年间重修,到嘉庆初年重建到嘉庆十四年结束,一共花费六千八百两白银,成为诸暨一组辉煌的建筑群。建造过程中南门赵氏先祖捐屋捐钱者众多。南门赵氏宗祠到解放后被没收为公产,部分做了南门粮站,诸暨剧院占据了部分,到2011重修时考察旧址,已经荡然无存。
  暨阳南门赵氏祠堂田产很多,主要用来办祭祀和助学。赵氏子弟上学都不用自己交钱,有学谷可以帮组。这是一种很文明的家族的风气,为南门赵氏培养了大量人才。
  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北、会稽山脉与龙门山脉之间、浦阳江中游,是一座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互融、山水风光与人文风情相宜、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共促的具有古越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本族名人
  暨阳南门赵氏为宋太祖之嫡裔,太祖长子燕王德昭公之曾孙世膺公为南门赵氏始迁诸暨第一世。至今已传三十多世,历九百余年年。我南门赵氏人丁兴旺,分布聚居在城区南门、近郊及全市七十多个自然村,史上曾有“赵半县”之称。
祭祀活动
  祭祀是南门赵氏后裔作为实践《周礼》慎终追远的主要活动。南门赵氏永思堂内主要供奉太祖以后的历代祖先,每年祭祀活动也以太祖皇帝,始迁祖昌国公,以及赵氏历代祖先。由于赵氏族人众多,族产大,祭祀活动规模很大。每年举行春秋两祭。春祭是在寒食节,就是清明,秋祭是每年的十月十二日。秋分。遇有子孙科举、或晋升官爵、或受朝廷的恩荣赏赐,也可开祠堂特祭。
  在祠祭日的前夕,有关执事人员应清扫宗祠,布置祠内的享堂,并按照本族的祭规准备好各色祭品。祭品不应过奢,但也不得数量不足,或质量稍次。大祭前执事的子孙应先期练习祭仪,“务令骏奔娴熟,赞唱清朗”,不得在祭祀时弄出差错。并有明确分工:有主祭人、分祭人、司赞、司祝、司爵、司筵、纠仪等执事人员,分别负责主持、司仪、读祝词、管祭品、祭器、纠察纪律等。
  在祠祭日,合族成年男子都应与祭。各个房派都要派人,非常热闹。即便散居到数十里、数百里以外,每年或每两三年也须与祭一次。族众于祭日的清晨务必风雨毕集,不得迟到。与祭者必须身着礼服,衣冠整肃,不得蓬头赤足,或身着短衣小帽。同时,不少宗族除禁止妇女入祠与祭外,还禁止孩童与祭。这是唯恐小孩不懂事,会吵闹、捣乱,破坏祭祀的肃穆气氛。
  祭祀开始后,族众应依照辈份来列队,不得先后羼越。在按祭规行礼时,不得草草敷衍,也不得乱言、戏谑、喧哗。祭祀活动中主要有抬阁队,锣鼓队、响车队、舞狮车,还有大帅旗。既有南外宗室大型祭祀的遗风,又结合江南民间歌舞杂技的等内容。草塔莼塘赵氏还有滚龙表演。

  • 1
  • 2
  • 上一篇:黄姓家谱
    下一篇:吴姓家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