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冬季好滋味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4:0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和元头脑

清和元头脑是用羊肉、羊髓、酒糟、煨面、藕根、长山药、黄芪、良姜八宗物品混合煮成的不稠不稀的汤,故又称作为八珍汤。在吃头脑时,还要佐以腌韭,作为药引。 头脑实质上是一种用以滋补的医疗食品。羊肉味甘性热,补虚开胃;藕根清热化痰;山药补脾除湿;黄芪味甘性温,补脾健肺;良姜味辛性热,温中下气,暖胃消食。这些配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薄而可口的药饵。人们清晨起来喝上一碗头脑,既充饥活血,又取得了滋补之效。
目录
展开
配方
  太原的头脑是明末清初的“仙医”傅山发明的,傅山字青主,太原人,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抗清志士。在明朝灭亡之后,清兵铁骑蹂躏中原广大的汉族人民,傅山坚决不向暴力低头,一生奔波于抗清的事业,他见中原人民体质较弱,就决心利用自己的医道之长,帮助人民强身健体,以抗击清朝的残酷统治。在这个想法指导下,他把脑筋动到了家乡人民爱吃的“头脑”上。经过他的改进,确定了太原头脑的八味配方。
名称由来
  傅山不仅精于医道,而且擅长书法。他在发明了太原头脑之后,还特地给这家经营头脑的饭馆题写了店招:清和元,在这三个大字的上边又写了一行小字:“头脑杂割”,合起来就是“头脑杂割清和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店招,它具有深刻的含意。在明朝之前,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明朝之后,有满洲建立的清朝,这两个王朝都实行对汉人的民族歧视政策,统治也很残暴,傅山写的这块店招,就是时刻提醒人们,要宰割清和元统治者的头,坚持民族气节,这便是太原头脑的来历,也是“清和元”命名的由来。[1]
把“头脑”当做食品的名称,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水浒》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足可见那个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们还不够清楚。
大原的头脑是博山先生想出来的。傅山字青主,出生于太原市北郊区的西村,医道很好,人们称他“仙医”。他写的医书有《傅氏女科》。太原市大宁堂药店的名药“二仙丸”。“和合丸”,当初就是用傅山先生的处方来配制的。
草药简介
  傅山在头脑中也配了两味草药——黄芪和良姜,这是头脑与别的饮食不同之处。
黄芪味甘、性温,功能是补脾胃、三焦而健肺,体气虚弱者用之最有效。产于山西绵山者,温补力强,叫做绵芪,良姜味辛、性热,有温中、下气、消食等作用,医家疗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内寒。良姜产于广东高州(原府治在今广东茂名)者质量最佳,叫做高良姜。傅山加配这两种草药,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脾虚胃寒。
头脑可以说是一种滋补剂。除头脑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这对就餐者来说,等于进行一阵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而两得,这正是傅山发明头脑的主要用意。由于辗转传播,头脑生意曾扩展到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
头脑从表面上看去,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汤里泡着几块羊肉。因之也有人叫“头脑汤”。其实头脑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长山药,连同黄芪、良姜共计八宗,叫做八珍场。吃的时候,佐以腌韭,好像是药引子。
羊肉味甘、性热,有补虚、开胃的作用,自医圣张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产后腹中不舒,这正是由于它能够温脾缓中的缘故。羊肉配以清热化痰的藕和补脾除湿的山药,就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醇而可口的药饵(傅山先生好用药解二字,就是掺药物于食品、凭食物祛病保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