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搜索: 姓名: 编号: 姓氏:
当前位置:首页 > 流芳家史 > 家史存档
家史存档

曾国藩家史

作者:   时间:2014-10-29

    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 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 岁时入塾读书,他童年时也是一个笨小孩,但是他勤奋好学,坚持不懈。至道光十二年(1832 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 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咸丰二年(1852 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 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 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1854 年2 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曾国藩知人善用,并以身作则遵守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便可能总结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这一时期。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1864 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 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 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曾国藩是理学家,在文学上主张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有《曾文正公家训》行于世,其奏疏,信札、诗文辑为《曾文正公全集》。他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现代家谱古代先贤的家史文化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
    同治九年(1870 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 年6 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幌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 名修女、2 名神父、另外2 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 名法国侨民、3 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 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8 人,充军流放25 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被称为“卖国贼”(京师湖广会馆将曾国藩匾落拔除烧毁就是因为此事)。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 年3 月20 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墓地在今长沙市望城区坪塘镇伏龙山下桐溪寺后,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墓地仍残留石马等遗迹。
曾国藩的家风
    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祖籍衡州,出生于湘乡荷叶塘。为清道光年间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入仕,最后官至直隶、两江总督,封太子少保、一等侯,谥号“文正”,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世。
    曾国藩在世时,“康乾盛世”已成昨日黄花,而吏治腐败、社会黑暗、国库空虚、外患频至、阶级矛盾尖锐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充分预示满清王朝的统治行将就木。咸丰、道光年间尽管涌现了一批“中兴名臣”,然仅凭曾、李、左、胡等人苦心孤诣、殚精竭虑的效命,也难挽清王朝大厦将倾之势,“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客观规律难逃。不过,由科考而走进官场的曾国藩,执着于儒家道德,于宦海沉浮中表现出来的某些品质,即使难于补天,也会沉淀为一种文化可供研究,以资借鉴,不会因满清的覆亡而泯其光彩。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儒家追求的经典理想,像许多能臣贤相一样,曾国藩是以自己的人生道路来兑现这一理想的。曾国藩凭奋斗取得了成功,并且保持了晚节,在一个多世纪中不断受到伟人、名人崇拜,成为封建时代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是他准确地把握了“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又特别是在有了一定的声望后,他把“齐家”摆在更重要的地位。曾国藩的可贵在于他位高权重后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声名”与“贪婪”中,他看中的是声名,而“声名”又与“家风”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他屡屡告诫家人,特别是几个在朝廷中作大官的弟辈不忘家风、珍重声名的缘故。
    “寒素”是曾氏家风的基调。“寒素”即俭朴清白的意思,俭朴是曾家传统。曾国藩出身贫寒。他的高祖做过官,至曾祖已微,父亲只中了个秀才,终生以教蒙童糊口。曾国藩有弟妹9 人,这样一个大家庭吃穿用度决不是一个小数字。曾国藩第二次赴京参加会试用完了钱,是向友人借钱归家的。到第三次应试时,家中已筹不出路费,结果是向亲戚族人借33 吊钱才得以启程。至京只剩下3吊钱支付考期伙食费,成为最贫穷的考生。于此,曾家的贫困可见一斑。家境贫寒,用度必然俭朴,曾国藩不以为耻,反而珍惜这种家风。考取进士作了翰林,供职侍郎后,境况自然改善,但曾国藩不改由贫寒养成的生活作风,到作地方官掌握了财权,他依然尊奉“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古训,吃得随便,穿得朴素。在奢糜之风盛行的官场,曾国藩的作派常被人嘲笑。他不仅本人恪守古圣贤的节俭之道,还不厌其烦地教育家人、子女谨遵寒素家风。在给次子纪鸿的信中,他勉励儿子要作“勤俭自持,习劳习苦”的君子,语重心长地劝喻儿子:“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严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半则吾不敢也。”有一年冬天,朝廷中一个叫金眉生的官员被好几个人弹劾,结果家产被抄,使妻儿子女站在露天下,饱受饥寒之苦。曾国藩以此为反面教材训导家人说,名望所在,是非由此而生,赏罚由此而定。难道这个金眉生果真十恶不赦吗?其实不过是声名不好,惩罚随之而来罢了。曾国藩看重家风,与其说是曾氏祖风的继承,不如说立足现实,出于保持晚节的需要。

曾国藩家规
1. 教亲悦心,尊师扶幼;
2. 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3.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
4. 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5.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
6. 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八本”家训
读古书以训诂为本,
作诗文以声调为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曾国藩“八宝”家训
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这八个字的涵义,即早起;勤扫庭院;祭祀祖先;善待亲族邻里,
是无价之宝;读书;种菜;养鱼;饲猪);
曾国藩“三致祥”家训
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曾国藩“四字诀”家训
勤俭孝友(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长辈,友好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
上一篇:孔子家史
下一篇:邓小平家史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